治疗:原发性痛风目前尚无根治方法,但控制高尿酸血症可使病情逆转。
1.一般处理 蛋白质摄入量,限制在1g/(kg·d)左右。不进高嘌呤食物(动物心、肝、肾,沙丁鱼等),严格戒酒,避免诱发因素。鼓励多饮水,使尿量在2000ml/d以上。当尿H
浓度在1000nmol/L(pH值6.0以下)时,宜服碱性药物,如
碳酸氢钠1v2g,3次/d,使尿H
浓度维持在630.9v316.3nmol/L(pH值6.2v6.5)为宜。若晨尿呈酸性时,晚上加服
乙酰唑胺250mg,可使尿保持碱性,增加尿酸溶解度,防止结石形成。同时,不应使用抑制尿酸排泄的药物,如
氢氯噻嗪(双氢克尿噻)、
呋塞米、
乙胺丁醇、
吡嗪酰胺和
烟酸等。
2.急性
关节炎期的治疗 应绝对卧床休息,抬高患肢,避免受累
关节负重,持续至
关节
疼痛缓解后72h左右方可逐渐活动。应尽早应用下列药物控制
关节炎,缓解症状。
(1)
秋水仙碱:对控制痛风性
关节炎具显著性疗效,当为首选。一般于服药后6v12h症状减轻,24v48h约90%以上的患者可得到缓解。常规剂量为每小时0.5mg或每2小时给1mg口服,直至症状缓解或出现
腹泻等
胃肠道副作用或虽用至最大剂量6mg而病情尚无改善时,则应停用。静脉注射
秋水仙碱能迅速奏效,
胃肠道副作用少。用法:
秋水仙碱2mg,溶于10ml生理盐水,缓慢注射(注射时间不短于5min),如病情需要,隔6h后可再给予1mg,一般24h总剂量应控制在3mg以内。但应注意:如果静脉注射时药液外漏,则可引起组织坏死,应严加防范。此外,
秋水仙碱除可引起
胃肠道反应外,尚可导致骨髓抑制、肝细胞损害、脱发、精神抑郁、上行性麻痹、呼吸抑制等。因此,原有骨髓抑制及有肝、肾功能损害患者剂量应减半,并密切观察。血白细胞减少者禁用。
(2)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:对不能耐受
秋水仙碱的患者尤为适用。此类药物与
秋水仙碱合用可增强止痛效果,但应在餐后服用,以减轻
胃肠道反应。常用的药物有
吲哚美辛、
吡罗昔康(炎痛喜康)、
萘普生、
布洛芬、
保泰松和
羟布宗等。其中以
吲哚美辛应用最广。本类药物一般在开始治疗时给予接近最大剂量,以达最大程 度地控制急性症状,然后,在症状缓解时逐渐减量。
①
吲哚美辛:开始剂量为50mg,每6小时1次,症状减轻后逐渐减至25mg,2v3次/d。此药可有
胃肠道刺激、水钠潴留、头晕、皮疹等副作用,有活动性
消化性溃疡症者禁用。
②
布洛芬:常用剂量为0.2v0.4g,2v3次/d,通常2v3天内可控制症状,该药副作用较小,偶可引起
胃肠道反应及肝转氨酶升高,应加以注意。
③
保泰松或
羟布宗:初始剂量为0.2v0.4g,以后每4v6小时 0.1g。症状好转后减为0.1g,3次/d。该药可引起
胃炎及水钠潴留,偶有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。有活动性溃疡病及
心功能不全者忌用。
④
吡罗昔康(炎痛喜康):作用时间长,20mg/d,一次顿服。偶有
胃肠道反应。长期用药应注意周围血
白细胞数和肝、肾功能。
⑤
萘普生:抗炎镇痛作用较强,而
胃肠道反应较轻,口服0.25g,2v3次/d。
(3)糖皮质激素:对急性
关节炎的发作具有迅速缓解作用,但停药后容易复发,且长期应用易致
糖尿病、
高血压等并发症,故不宜长期应用。仅对用
秋水仙碱、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无效、不能耐受或有禁忌证者,可考虑短期使用。一般用
泼尼松(强的松)片10mg,3次/d。症状缓解后逐渐减量,以免复发。
3.间歇及慢性期的治疗 虽经上述治疗但症状仍不宜控制、反复发作者,可用小剂量
秋水仙碱维持治疗,方法:0.5v1.0mg/d,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注意
秋水仙碱对骨髓的可能抑制作用和定期复查肝、肾功能。合理应用具有抑制尿酸合成与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,控制高尿酸血症,使
血尿酸水平维持在360 δmol/L(6mg/dl)以下。
这两类药物均无抗炎、止痛作用,通常依据患者的肾功能及24h
尿尿酸排泄量进行选择。如果肾功能正常、24h
尿尿酸排泄量小于3.75mmol者,可选用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;如肾功能减退、24h
尿尿酸排泄量大于3.75mmol者,则应应用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。
(1)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:主要有
别嘌醇,为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,它可抑 制黄嘌呤氧化酶,使次黄嘌呤和黄嘌呤不能氧化为尿酸。因而可迅速降低
血尿酸浓度,减少痛风石及尿酸性结石的形成。若合用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,可加快
血尿酸水平的下降,并动员沉积在组织中的尿酸盐,溶解痛风石。常用剂量为100mg,2v4次/d。病情需要时可增至200mg,3次/d。直至
血尿酸浓度降至360δmol/L(6mg/dl)后,逐渐减量。用药初期可能会因
血尿酸转移性增多而诱发急性
关节炎发作,此时可加用
秋水仙碱治疗。少数患者使用本药可发生过敏综合征,表现为
发热、过敏性皮疹、
腹痛、
腹泻、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。应提高警惕,一般经停药和对症治疗均可恢复。个别患者可发生严重的上皮组织中毒性坏死溶解、急性脉管炎、严重的肝、肾功能损害等,甚至大面积的肝坏死,病情危重,应积极抢救治疗。通常副作用多见于有肾功能不全者。因此,伴有肾功能损害的患者,使用剂量应酌情减少并密切观察。此外,耉年患者使用此药也应谨慎。
(2)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:此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,增加
尿尿酸排泄而降低
血尿酸水平。适用于肾功能正常、每天尿酸排泄量不高的患者。对于24h
尿尿酸排泄量大于3.57mmol(600mg)或已有尿酸性结石形成者,应用此类药有可能造成尿路梗死或促进尿酸性结石的形成,故不宜使用。为避免用药后因尿中尿酸排泄量急剧增多而引起
肾脏损害及
肾结石,故应注意从小剂量开始,同时应口服
碳酸氢钠3v6g/d,以碱化尿液;并多饮水,保持尿量在2000ml/d以上。某些药物如噻嗪类利尿药、
呋塞米、
乙胺丁醇、
吡嗪酰胺、
烟酸等,可抑制尿酸的排泄,应避免同时使用。
①
丙磺舒(羧苯
磺胺):初始剂量为0.25g,
原发性痛风目前尚无根治方法,但控制高尿酸血症可使病情逆转。
(一)一般处理
蛋白质摄入量,限制在lg/(kg·d)左右。不进高嘌呤食物(心、肝、肾、沙丁鱼等),严格戒酒,避免诱发因素。鼓励多饮水,使尿量在2000ml/d以上。当尿H+浓度在1000nmol/L(pH 6.0以下)时,宜服碱性药物,如
碳酸氢钠1~2g,3次/日,使尿H+浓度维持在630.9~316.3nmol/L(pH 6.2~6.5)为宜。若晨尿呈酸性时,晚上加服
乙酰唑胺250mg,可使尿保持碱性,增加尿酸溶解度,防止结石形成。同时,不应使用抑制尿酸排泄的药物,如双氢克尿塞、
呋塞米、
乙胺丁醇、
吡嗪酰胺和
烟酸等。
(二)急性
关节炎期的治疗
应绝对卧床休息,抬高患肢,避免受累
关节负重,持续至
关节
疼痛缓解后72小时左右方可逐渐活动。应尽早应用下列药物控制
关节炎,缓解症状。
1.
秋水仙碱 对控制痛风性
关节炎具显著性疗效,当为首选。一般于服药后6~12h症状减轻,24~48h内约90%以上的患者可得到缓解。常规剂量为每小时0.5mg或每2小时给lmg口服,直至症状缓解或出现
腹泻等
胃肠道副作用或虽用至最大剂量6mg而病情尚无改善时,则应停用。静脉注射
秋水仙碱能迅速奏效,
胃肠道副作用少。用法:
秋水仙碱2mg,溶于l0ml生理盐水,缓慢注射(注射时间不短于5分钟),如病情需要,每隔6h后可再给予lmg,一般24小时总剂量应控制在3mg以内。但应注意:如果静脉注射时药液外漏,则可引起组织坏死,应严加防范。此外,
秋水仙碱除可引起
胃肠道反应外,尚可导致骨髓抑制、肝细胞损害、脱发、精神抑郁、上行性麻痹、呼吸抑制等。因此,原有骨髓抑制及有肝、肾功能损害患者剂量应减半,并密切观察。血白细胞减少者禁用。
2.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 对不能耐受
秋水仙碱的患者尤为适用。此类药物与
秋水仙碱合用可增强止痛效果,但应在餐后服用,以减轻
胃肠道反应。常用的药物有
吲哚美辛、炎痛喜康、
萘普生、
布洛芬、
保泰松和羟
保泰松等。其中以
吲哚美辛应用最广。本类药物一般在开始治疗时给予接近最大剂量,以达最大程度地控制急性症状,然后,在症状缓解时逐渐减量。
(1)
吲哚美辛:开始剂量为50mg,每6小时一次,症状减轻后逐渐减至25mg,2~3次/日。此药可有
胃肠道刺激、水钠潴留、头晕、皮疹等副作用,有活动性
消化性溃疡症者禁用。
(2)
布洛芬:常用剂量为0.2~0.4g,2~3次/日,通常2~3天内可控制症状,该药副作用较小,偶可引起
胃肠道反应及肝转氨酶升高,应加以注意。
(3)
保泰松或羟
保泰松:初始剂量为0.2~0.4g,以后每4~6小时0.1g。症状好转后减为0.1g,3次/日。该药可引起
胃炎及水钠潴留,偶有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。有活动性溃疡病及
心功能不全者忌用。
(4)炎痛喜康:作用时间长,20mg/d,一次顿服。偶有
胃肠道反应。长期用药应注意周围血
白细胞数和肝、肾功能。
(5)
萘普生:抗炎镇痛作用较强,而
胃肠道反应较轻,口服0.25g,2~3次/日。
3.糖皮质激素 对急性
关节炎的发作具有迅速缓解作用,但停药后容易复发,且长期应用易致
糖尿病、
高血压等并发症,故不宜长期应用。仅对用
秋水仙碱、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无效、不能耐受或有禁忌证者,可考虑短期使用。一般用强的松片10mg,3次/日。症状缓解后逐渐减量,以免复发。
(三)间歇及慢性期的治疗
虽经上述治疗但症状仍不宜控制、反复发作者,可用小剂量
秋水仙碱维持治疗,方法:0.5~1.0mg/d,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注意
秋水仙碱对骨髓的可能抑制作用和定期复查肝、肾功能。合理应用具有抑制尿酸合成与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,控制高尿酸血症。使
血尿酸水平维持在360μmol/L(6mg/d1)以下。
这两类药物均无抗炎、止痛作用,通常依据患者的’肾功能及24小时
尿尿酸排泄量进行选择。如果肾功能正常、24小时
尿尿酸排泄量小于3.75mmol者,可选用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;如肾功能减退、24小时
尿尿酸排泄量大于3.75mmol者,则应应用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。
1.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 主要有
别嘌醇,为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,它可抑制黄嘌呤氧化酶,使次黄嘌呤和黄嘌呤不能氧化为尿酸。因而可迅速降低
血尿酸浓度,减少痛风石及尿酸性结石的形成。若合用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,可加快
血尿酸水平的下降,并动员沉积在组织中的尿酸盐,溶解痛风石。常用剂量为lO0mg,2~4次/日。病情需要时可增至200mg,3次/日。直至
血尿酸浓度降至360μmol/L(6mg/d1)后,逐渐减量。用药初期可能会因
血尿酸转移性增多而诱发急性
关节炎发作,此时可加用
秋水仙碱治疗。少数患者使用本药可发生过敏综合征,表现为
发热、过敏性皮疹、
腹痛、
腹泻、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。应提高警惕,一般经停药和对症治疗均可恢复。个别患者可发生严重的上皮组织中毒性坏死溶解、急性脉管炎、严重的肝、肾功能损害等,甚至大面积的肝坏死,病情危重,应积极抢救治疗。通常副作用多见于有肾功能不全者。因此,伴有肾功能损害的患者,使用剂量应酌情减少并密切观察。此外,老年患者使用此药也应谨慎。
2.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 此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,增加
尿尿酸排泄而降低
血尿酸水平。适用于肾功能正常、每日尿酸排泄量不高的患者。对于24小时
尿尿酸排泄量大于3.57mmol(600mg)或已有尿酸性结石形成者,应用此类药有可能造成尿路梗塞或促进尿酸性结石的形成,故不宜使用。为避免用药后因尿中尿酸排泄量急剧增多而引起
肾脏损害及
肾结石,故应注意从小剂量开始,同时应口服
碳酸氢钠3~6g/d,以碱化尿液;并多饮水,保持尿量在2000ml/d以上。某些药物如噻嗪类利尿剂、
呋塞米、
乙胺丁醇、
吡嗪酰胺、
烟酸等,可抑制尿酸的排泄,应避免同时使用。
(1)
丙磺舒(羧苯
磺胺):初始剂量为0.25g,2次/日,两周后逐渐增至0.5g,3次/日。最大剂量不应超过2g/d。约有5%的患者可发生皮疹、
发热、
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。
(2)
磺吡酮(苯磺唑酮):为
保泰松的衍生物。其促进尿酸排泄的作用较
丙磺舒强,副作用亦相对较少。与
丙磺舒合用具有协同作用。初始剂量一般为50mg,2次/日,渐增至100mg,3次/日,最大剂量为600mg/d。该药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,溃疡病患者慎用。
(3)
苯溴马隆:具有较强的利尿酸作用。常用剂量为25~lO0mg,1次/日。副作用轻微,少有皮疹、
发热和
胃肠道反应。
3.其他 若伴有肥胖、
高血压、
冠心病、
尿路感染、肾衰竭等,需作相应的治疗。
关节活动有障碍者,可作适当的锻炼和
理疗。痛风石较大或溃破形成瘘管
者,应行手术。有
关节畸形者,应手术矫正。
(四)并发
急性肾衰竭的治疗
由尿酸性‘肾病所致者,应立即给予
乙酰唑胺500mg,其后为250mg,3次/日。同时,静脉补充足够的水分,适量滴注1.25%
碳酸氢钠液。为增加尿量,可静注
呋塞米40~lOOmg。此外,应尽早给予
别嘌醇,初始剂量为8mg/(kg·d),3~4天减为lO0~300mg/d。血
尿素氮和肌酐升高显著者,可行
血液透析或
腹膜透析。
肾盂或
输尿管尿酸性结石所致尿路梗阻也可引起
急性肾衰竭,除使用
别嘌醇和碱化尿液外,可先行经皮肾造口术,以缓解尿路梗阻,待病情稳定后再去除尿路结石。